新闻动态
中风偏瘫特色针方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9:01    点击次数:68
中风后遗症指中风偏瘫留下的最常见的后果就是病人会产生“三偏”、言语障碍、吞咽障碍、认知障碍、日常活动能力障碍以及大小便障碍。患者半边身子功能障碍,上肢表现为屈曲,下肢伸直,手指呈屈曲状态,被动伸直手,有僵硬抵抗感,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,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,这就是典型的偏瘫步态,也是偏瘫患者特有的表现。通过取相,当我们握拳的时候,可以将两个拳头,理解为我们的大脑,左手对应的为左脑,右手对应的为右脑,拳头内握的空间,对应的即是大脑内的脑髓,所以当左脑出血或脑梗,我们就需要疏通左手拳头内的气机,如下图所示:

图片

用12根半寸的针,疏通四个手指的12个关节,这样就可以起到疏通脑部的气血,促进大脑内能量和精微物质的运行。上图中疏通的是左手,意味着该患者左侧大脑有中风的病史。

图片

患者偏瘫往往发生在对侧肢体,也就是左侧脑部出血,右侧肢体会出现功能障碍,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八字针疗法,疏通功能障碍的一侧,图中疏通的是右手,扎四针,分别从掌指关节,沿着指背平刺。当扎完针后,就可以让患者慢慢活动身体,你会发现不少患者很快就有感觉,有的甚至扎完针几分钟就有感觉。八字针是什么意思呢?所谓八字针法是以皮下、定向、阴阳、补泻八个字为核心的,对中风后遗症具有特效的一种新型的针灸疗法。它是在古代针灸学皮部理论,留针法以及近代埋针法、埋线法的基础上,依据祖国医学阴阳学说、针灸补泻手法、经络学说、动态平衡学说以及体壁内脏相关论发展而来的,通过四十年临床验证总结出来的,在整个针灸界具有突破性进展的临床针灸学说。八字针法提出了阴阳补泻的观点,从而确立了八大针灸补泻手法体系,弥补了针灸临床治疗学的不足。纠正了治疗偏瘫不分阴阳局限性乱行针刺补泻的错误手法。临床采用八字针法,偏瘫三三九针法,十二神针,阴阳补泻手法治疗半年以内的偏瘫患者,七天大见成效,甚至有一针能动之妙的结果。为针灸治疗偏瘫创造了奇迹。中风后遗症全息针法一、基本针法:(一)掌侧1、在手掌中指顶端赤白肉际处,用半寸针直刺。2、在手掌中指靠小指一侧的边沿,用1寸针从指甲下进针,向下平刺,皮下针。连续用针不间断,直到掌骨关节处。3、用1寸针直刺中指掌骨关节处。以上为掌侧用穴,也是第一次用针。患侧为主,双侧有效。常规消毒,留针30分以上。(二)背侧第二次用针在手背侧。针法同掌侧。一掌一背各1天,休息1天再扎,交替使用。

图片

二、辅助针法以下三穴每次必用:1、消炎穴一定要刺在腓骨与胫骨之间

图片

2、百会穴

图片

3、气血三针

图片

三、配合针:根据具体情况,选择以下针方灵活运用。心三针 肾三针 肝三针 涌泉穴 足三里 中指背颈针

图片

四、语言障碍:中指尖放血,针刺掌根口区,把患者舌头拉出来,前三分之一处横刺透刺。

图片

五、注意事项1、同侧为主,双侧有效。常规消毒,留针30分以上,每10分捻转10秒。2、针刺配合患侧活动。3、患者家属配合,用刮痧板从上到下刮患肢,刮出痧,两天一次。中风后遗症针法1. 中风后遗症针法1)定位

图片

八卦定位原理: 采用后天八卦图定位,中风对应"山泽通气"(艮为山,兑为泽)具体操作: 使用0.35×400.35 \times 400.35×40毫针,从肚脐内壁向外艮、兑位方向平刺,针体全部扎入2)取穴与手法上下左右交叉取穴健侧上肢取穴:疗程设置: 每日1次,7天1疗程,疗程间隔3天体位:仰卧位,健侧上肢略外展,掌心向下定位:尺骨1/2处沿尺骨上缘逆经平刺5∼7cm5\sim7cm5∼7cm手法:同上肢瘫痪行针手法辅助:患侧隐白穴点刺放血健侧下肢取穴:辅助疗法: 患侧少商穴点刺放血可加速恢复体位:仰卧位,健侧下肢屈曲7∼10cm7\sim10cm7∼10cm定位:腓骨小头向下约8cm处手法:平刺进针7∼10cm7\sim10cm7∼10cm,快速捻转行针(由弱到强刺激)留针:捻半分钟停一分钟,共15分钟总原则: 采用"上下左右交叉取穴法",针刺健侧肢体

图片

调理上肢瘫痪调理下肢瘫痪2. 中风后遗症针法二1)肢体无力型

图片

主穴组合:上肢:手三阳经穴(曲池、外关、合谷等)下肢:足三阳经穴(风市、足三里、丰隆、阳陵泉等)特殊配穴:四渎、委中、阳陵泉、太冲、丘墟透照海2)失语障碍型特效穴位:舌下穴(伸舌时口角对应处,左右各1穴)迎香、合谷、听会舌下穴操作: 直刺0.1−0.20.1-0.20.1−0.2寸或点刺出血临床经验: 舌下血管放血对中风先兆效果显著3)意识障碍型核心穴位: 大椎、风池配穴技巧:完骨、翳风与风池形成三角配穴委中穴采用仰卧直腿抬高取穴法,直刺0.5∼10.5\sim10.5∼1寸,提插泻法使下肢抽动3次为度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二、中风后遗症的针法1. 山泽通气手法

图片

手法描述: 山泽通气是八卦针灸中的一种手法,用于中风治疗。起针位置对应八卦中的山位和泽位。操作细节: 使用0.35x40的针,从肚脐内侧壁朝特定方向扎针。2. 肚脐内侧壁针法

图片

针法位置: 肚脐内侧壁。操作方向: 朝特定方向扎针,用于中风治疗。3. 上下左右交叉曲穴扎法

图片

扎法原则: 上下左右交叉取穴,扎健侧。操作举例: 若患者右侧肢体动不了,则扎左腿。具体操作为摸外踝尖,往上推至腓骨小头,再往下约8厘米处进针,针尖朝上,提插捻转。留针时间: 一般留针15分钟左右。附加治疗: 在少商穴点刺放血。4. 肢体无力型的针灸取穴

图片

症状描述: 肢体无力型中风后遗症。取穴原则: 针手三阳和足三阳。常用穴位:手三阳: 曲池、合谷。足三阳: 风市、足三里、丰隆。特殊穴位: 四渎穴,位于手腕横纹上七寸处,两个骨头缝之间,直刺进针,治疗上肢麻痹瘫痪和神经衰弱。5. 视语障碍性的针灸取穴

图片

症状描述: 视语障碍性中风后遗症,患者无法说话。取穴位置: 口角位置,舌头能伸到的程度对应的位置扎针。附加穴位: 迎香穴、听会穴(位于耳屏下方凹陷处)。6. 意识障碍型的针灸取穴

图片

症状描述: 意识障碍型中风后遗症。取穴位置: 大椎穴和松弛穴。这样整理后的笔记结构清晰,内容详尽,既包含了具体的操作方法,也涵盖了不同症状下的取穴原则,方便复习时快速回顾和理解。三、知识小结知识点核心内容考试重点/易混淆点难度系数中风概念气血逆乱导致风火痰瘀,涉及脑出血、脑血栓等脑血管意外区分脑梗(血栓堵塞)与脑溢血(血管破裂)⭐⭐中风后遗症症状偏瘫、口眼歪斜、吞咽困难、肢体僵硬挛缩急性期与后遗症期的临床差异⭐⭐山泽通气针法肚脐内侧壁平刺(0.35×40mm毫针),八卦方位对应艮兑针尖方向与穴位定位的精准性⭐⭐⭐交叉取穴原则上肢瘫痪取健侧下肢(如腓骨小头下8cm),下肢瘫痪取健侧上肢(尺骨1/2处)上下左右交叉取穴的逻辑⭐⭐⭐⭐放血疗法少商(上肢瘫)、隐白(下肢瘫)点刺放血放血部位与适应症匹配⭐⭐辨证分型针法- 手足厥逆型:曲池、合谷、内关、阴陵泉、太冲; - 肢体无力型:手三阳(曲池、外关)、足三阳(足三里、丰隆); - 视语障碍型:舌下、迎香、合谷、听会不同证型的穴位组合⭐⭐⭐⭐特殊穴位操作- 四渎穴(腕横纹上7寸,治上肢麻痹); - 丘墟透照海(外踝前→内踝下肌腱穿针)四渎定位与透针技巧⭐⭐⭐⭐疗程安排每日1次,7天1疗程,间隔3天续疗疗程周期与康复进度关联⭐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